颈椎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我和四川省肿瘤医院共成长记四川省肿瘤
TUhjnbcbe - 2023/10/26 17:45:00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人物名片:郎锦义,博士,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研究所,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电子科技大医院)*委书记/所长/主任,放射肿瘤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学科带头人、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四川省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四川省首批“天府万人计划”天府名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计生首席专家。中央/四川省干保专家组成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医院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副总编;《肿瘤预防与治疗》杂志主编;《ReportsofPracticalOncologyandRadiotherapy》杂志编委。郞锦义教授近照(医院供图)从事放射肿瘤的临床、科研工作近40年,是全国著名的中青年放射肿瘤学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10余项国家级课题,累计经费超万,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四川省医学科技一等奖3项。采访当天,已是59岁的郎锦义风尘仆仆地走进会议室,坐定后很快打开思绪。聊过往、说未来,娓娓道来的讲述中透出他与医院(以下简称“医院”)不舍的情缘。弹指一挥间,郎锦义与医院共同成长了37年。自进入医院后,郎锦义一路横刀立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但背后的煎熬、挣扎、苦痛等只有他自己清楚。回首往事,欢笑和泪水交织;面对成就,郎锦义教授谦逊如初学者;面对下属,他脸上露出的是慈祥;医院未来,他精力充沛寄予希望。“在老师弥留之际,医院。我做到了,从年分配到医院,医院一天。”郎锦义说,其实他和医院是共同在成长。听郎锦义讲述他与医院共同成长的故事,闻者泪湿襟衫,他却目光清澈如水。想拿画笔的“叛逆”少年选择搞放疗郎锦义有一双修长的手,不颤不曲,灵巧有力,这双手曾梦想拿起画笔。但,他却最终选择和患者站在一起,对抗病魔!“我的爷爷、父母亲、叔叔医院工作,并且是相关科室的创始人,但我最初却本能地对行医不感兴趣。”可是,郎锦义最终还是没有“斗”得过父亲,在年高考填志愿时,选择了原四川医学院(年更名华西医科大学)。至此,郎锦义家已是三代行医。年,郎锦义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医院,“当时有点逆反心理,不想留华西,下意识有想挑战的想法,索性就到了正在筹备的医院。”郎锦义回忆时难免唏嘘,“想超越父辈的成就真的很难,压力非常大!”刚到医院参加工作,郎锦义便被派往重庆医学院肿瘤科、中国医科院医院放疗科进行学习,凭借刚从学校出来的学习劲头,他如饥似渴地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后来的医学征程不断储蓄知识与经验。与此同时,医院也像一颗刚萌芽的小苗,逐步成长起来。在这里,郎锦义遇见了第一任院长、对他影响终身的恩师——王静波教授。也是在这里,他踏上了从一名抗癌战士变为知名放疗专家的漫漫征程,开始了“川肿人”的职业生涯。郎锦义教授(右4)指导科室年轻医生制定放射治疗方案。(谢芳摄)“和医院共荣辱,至今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一天”年,郎锦义回到医院,在筹备期间,郎锦义一方面负责科室的筹备,医院的筹备。“在当年,如何设计放疗机房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几乎找不到可以参考借鉴的现成模板。”郎锦义回忆说:“在既能保证放射防护安全又不增加费用的情况下,王静波、席宁、吴大可老师带领我们几个年轻医生一起开动脑筋,一起讨论设计,最终和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达成设计共识。为了保证机房质量不留缝隙,机房墙体必须一次性浇注成型,王老师还安排我们一直守着建筑工人持续不断浇筑混凝土。”机房设计项目《钴60建筑防护设计研究》最终获得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一九八七年度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年,医院开业。开院的第一个鼻咽癌患者由郎锦义负责治疗,现在还健在。年轻的郎锦义是个工作狂,几乎每天晚上都是10点、11点下班,中午不睡午觉。这个工作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这恰好印证了一种说法:“可怕的不是有人比你优秀,而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更努力!”“每天多积累3个小时,每年就可以多积累几十天,到了两年就可以积累几个月,到了四年,可以积累一年,也就是你四年等于五年的经验。”日积月累,郎锦义不仅有了“技高一筹”的抗癌“秘方”,也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医院、其他医生看来无药可救的癌症晚期、疑难患者在他这里找到了希望。当自己的学识、技术切实为病患解决了问题,减轻了痛苦,郎锦义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当别人问起他从医的心得体会时,他总是这样说,“学医就是为了救治病人,肯定是要作出一些牺牲的,事业和家庭不可能都能兼顾,但让人欣慰的是,病人得到了治愈。”年,郎锦义被提任为副主任,本有两次出国的机会,但都放弃了;年,他被破格提为副教授;年,担任院长助理;年担任副院长,年担任院长,36岁就是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专委会委员。“王老师在弥留之际对我说,医院,那时我就下定决心,医院荣辱与共,我做到了!从年被分配到医院,至今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一天。”郎锦义说到动情处眼角微微湿润。从青葱少年到双鬓斑白,不知不觉间,郎锦义已经在医院奋斗37载。可在郞锦义眼里,回首往事仿佛还在昨天。郞锦义教授带领团队正在查房。(医院供图)“一个真正的专家,不应该高高在上”最终找到医院和郎锦义求助的,大多是无路可走的重症病人。“郎教授,谢谢您,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您是我一辈子的恩人。”年11月7日下午,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冒着初冬时节的寒雨来到医院,不停感谢着郎锦义,眼里还淌着热泪。她叫杨淑兰,来自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是一名退休教师。杨淑兰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年她因患乳腺癌在甘肃省医院做了右乳腺切除术,并进行了放疗和化疗,随后靠药物维持。然而一次突发的“颈椎病”,让这个家庭再次陷入绝望。年1月,杨淑兰乳腺癌骨转移。一天早上,杨淑兰突然晕倒,整个人完全失去知觉,在经过重症监护室抢救三天后才醒来。家属自觉求医无望,随即无奈地将杨淑兰带回甘肃,她只能整天躺在床上,靠吸管吸流质食物维持生命。年8月8日,王建福带着妻子杨淑兰来到了医院。郎锦义在详细询问了杨淑兰病情后,鼓励她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随即,召开了多学科联合会诊(MDT),并为患者制定了最佳的治疗方案。杨淑兰病情随后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本她几乎不能站立、终日躺在病榻、头颈完全无法移动,而治疗后,其颈椎可小范围转动、行走自由,甚至可以小步快走,生活完全自理。丈夫王建福激动地说:“真不敢相信!之前感觉她被判了死刑,你却让她重生,是医院创造了人间奇迹!”像这些感人的故事,经常都在郎锦义身上发生。“一个真正的专家,不应该高高在上,要有同理心。”郎锦义认为,应该把老百姓当成朋友,平等对待。正在做学术报告的郞锦义教授。(医院供图)“能容得了天下才能容得下自己”年,郎锦义由医院医院*委书记,他的“角色”有点多,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是个“三栖”角色:医生、管理者、领导者,但三个角色并不冲突,而是让他有了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郎锦义搭档多年的老同事拿出几页写得密密麻麻的纸:“这都是他上门诊写给患者的,患者拿到纸来找我们,多年如一日,我们都形成默契了。”其实,即便在担任领导后管理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郎锦义依旧坚持每周二看半天门诊,了解清楚病人情况后就拿一张A4大小的纸,一条一条写下一步的安排和治疗方案,但这并不是医嘱单,而是事无巨细地交代病人:下一步应该去哪里、找哪位医生、怎么走、在哪一层楼,病人找不到,他还把联系医生的电话号码写在纸上;根据门诊采集的病史思考治疗方案、可能用到的方案,是否需要多学科会诊(MDT)等等,一张纸满满当当、正反两页,逻辑清清楚楚。就算是一些因为生病过于着急、没了主意的患者,拿着这张“医嘱”,也非常清楚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在哪里去找谁,给心中绝望之人多了一份踏实感。这种特殊的“医嘱”一写就是几十年。在患者眼里,郞锦义是一名有同理心的大专家,而在同事眼里,他更是一名有情怀有胸怀的领跑者。医院的管理者,即使再忙,他也要把给病人看病的时间留够,因此经常本应中午12点结束的上午门诊,会看到下午2、3点,直到送走最后一个病人后,他才开始吃饭,中午同事帮他点的面都已经冰冷糊成一坨,他也毫不在意,匆匆吃过,下午继续工作。有时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就立即奔赴会议现场,解决工作难题。“不管当什么,都要德为先,能容得了天下才能容得下自己。”郞锦义说,像在临床上,突然有学生就给你提了一个建议,有可能就把你从犯错的边缘拉回来。因为人再聪明,也不可能是全才,总有记不住,想不起的地方。现在看年轻人就像自己的儿女一样,要容错,敢于担当。“哪怕是敢和你因为工作拍桌子的人,其实都是有可取之处的。”“建设国家区域临床肿瘤中心、亚洲一流‘百年老店’”据悉,医院已是国家肿瘤科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单位、国家首批癌医院。是四川省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原发性肝癌、恶性淋巴瘤,以及头颈肿瘤、妇科肿瘤的综合治疗技术具有特色和技术优势,治疗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其肿瘤外科规范化手术治疗和显微微创手术在西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医院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肿瘤预防诊治的未来又在哪里?郞锦义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以放疗为例,我们和先进国家的整体放疗技术相比,还处在发展中的状态,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从来不敢骄傲,只有埋头苦干。这个苦干指的是对新技术不断学习,对医院管理模式的不断探索,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人才的引进等。”郞锦义说,医院的根本,抓住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建设,同时重点把人才*策搞活。以规范的管理、高精尖优的技术、优质服务作为基础,形成治疗、康复、科研、教学、管理五位一体全方位发展。初心犹在,壮志不改。“肿瘤诊断治疗,不断改变的是技术和管理方法,但不变的是‘初心’,不忘*的初心,不忘人民的初心,不忘自己入行成长的初心,不忘老师殷切期望的初心,医院发展各界人士的初心。只有传承好历史文化,医院新的局面!”郎锦义也有自己的梦想:希望经过几代川肿人的努力,有朝一日,能把医院建设成国家区域临床肿瘤中心、西南地区防治肿瘤领域的“领头羊”,成为一家响当当的亚洲一流“百年老店”。采访手记:师风化雨,润物无声不论是专家、学者、院长还是书记的身份,与郎锦义教授对话,彷如与朋友交谈,亲切而自然。在采访结束后,很长时间都沉浸在对郎教授满满的钦佩之中,敬佩于他的敬业和坚持,欣赏于他的真挚与赤诚,感动于他的品德和情怀。医之大者,为国为民。郎教授言谈举止甚是洒脱,给人深刻的印象就是——“大气”二字。数十年奋斗的姿态和不懈求索,他已是当之无愧的顶级专家,医院的脊梁,我国肿瘤防治领域中流砥柱般的人物,无疑也把“人”字写“大”——大专家、大胸怀、大格局、大思想。也为我们年轻一代树立了一个典范:忠诚于*和人民,不忘初心,永远保持向上向善的力量,哪怕再平凡,一样能在自己事业的舞台上挺起山一样的脊梁。师风化雨,润物无声。虽然访谈只有短短的2个多小时,但令人最为难忘的,郎教授并未回避恩师对他的教导和提携,他坦露对恩师真挚的怀念,直至激动时双眼泛出泪光。访谈中,郎教授多次提到“初心”、“情怀”、“担当”等数个关键词,和医院荣辱与共37载的初心、对医院难以割舍的情怀、对医院乃至对肿瘤防治事业未来的责任和担当……足见其恩师对他影响有多大。而对于恩师的嘱托,郎教授亦牢记、遵守和践行。不仅如此,这份初心和情怀,责任与担当也一直在传承和延续,甚至成为了“川肿人”精神的一部分。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和四川省肿瘤医院共成长记四川省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