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科学流言榜上吊式健身竟能治疗颈椎病少
TUhjnbcbe - 2022/11/19 23:35:00

来源/东方IC(下同)

这个五月,甘肃举行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将“失温”的概念带到了大家面前;在辽宁沈阳,“上吊式”的颈椎锻炼方法同样惹人注目。只有在很冷的环境下才会出现失温?“上吊式”健身究竟可不可取?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科学的答案!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等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协科学编辑记者分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等的支持。

1.只有在很冷的环境下才会出现失温?

流言:在非常寒冷的极端天气下,人体才能出现失温现象。

真相:人体的核心温度是固定的。表面温度有时候可以波动,但一定会尽量维持核心温度37℃~37.5℃的稳定。热了之后散热,冷了之后产热保持热度。

相对于出汗这种散热的方式,产热和保持热度比较被动,调节有限,所以就非常需要外界的被动衣物和住所来帮助自己抵御低温。这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从热带逐渐向寒带扩展的原因,只有具有了一定的保温能力,才能在寒冷地区生活。

当我们缺乏衣物和住所保护,意外出现在冷环境中时,维持不了核心温度,失温就有可能发生,甚至不需要在很寒冷的环境下。通常来说,外界温度越低,风力越大,环境湿度越高,越容易失温。

失温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严重的,人体会顽强地通过代偿机制与这种低体温对抗,所以暴露于低温环境后,会由轻到重逐渐失温。

及时发现和识别失温,快速采取措施非常重要。复温的处理要遵循分级温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专业的施救反而可能加重对身体的伤害。比如不要试图给中重度的失温者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喝热水,大量低温血液回到循环带来的低血压和温度进一步降低会增加复苏失败的风险。

2.睡眠中忽然全身抖动惊醒是“猝死”信号?

流言:迷迷糊糊快要睡着的时候,忽然全身剧烈抖动一下,这是“猝死”的信号,说明身体出了大问题。

真相:这种现象叫做“睡眠惊跳”,亦称“入睡抽动”或者“入睡前肌阵挛”。大脑是人体各器官组织的总指挥官,而睡眠是大脑休息的过程。人在刚入睡的时候,大脑的一部分已经睡着了,但还有一部分尚未完全睡着。随着睡眠的加深,大脑放松了对四肢的控制,当大脑被机体内外存在的某些信息刺激时,就可能出现身体局部肌肉突然抽动的情况,这就是睡眠惊跳。

理解了睡眠惊跳产生的原因,就会知道,所谓睡眠中忽然全身抖动是由于大脑“罢工”导致身体抽动来提示我们有生命危险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这也并不是“猝死”的信号。据报道,大约60%-70%的人都有过这种亲身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睡眠惊跳大多数是一种生理性表现,常为偶发性质,一晚上不会超过三次,动作幅度也不会太大。如果频繁出现肢体抽动(一晚上超过五次)或因惊跳频繁发作、反复觉醒而干扰睡眠,就需要警惕了,有必要到神经内科或睡眠专科门诊就诊,完善多导睡眠监测检查。这项检查有助于鉴别睡眠惊跳与睡眠期间出现的其他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同时,也可以完善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其他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其他病因。

3.“上吊式”健身能治疗颈椎病?

流言:将头吊起,随着绳子摇晃、摆动,这种“吊脖”健身能修复颈椎疾患。

图说:沈阳一公园健身角的一颗大树上,挂满吊脖健身的大爷大妈(错误方式)

真相:“吊脖健身”锻炼类似临床上的“颈椎牵引”,热衷于“吊脖健身”的中老年人,以为让脖子受到牵引就对颈椎有好处。但像这种不正当的“吊脖健身”,牵引力量远大于临床治疗所需,可能会损伤神经组织、肌肉、肌腱和韧带等,加重病情,甚至可能会引起截瘫、危及生命。

做牵引治疗,需要遵循两个原则,即对症原则和适度原则。

在临床上,有两种颈椎病适合牵引:一是慢性颈肩疼痛,通过适度牵引可以使紧张的肌肉松弛,有效缓解疼痛症状。二是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上常表现为上肢放射性疼痛或发麻、感觉沉重及握力减退等症状,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牵引治疗,但切忌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像上述的“吊脖”式锻炼肯定是不可取的。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临床上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有眩晕症状的颈椎病、不稳定型颈椎病”禁做牵引治疗,原因是高强度的“吊脖”式牵引有可能将已经不稳定的椎间盘内核结构破坏,进一步压迫神经,加重疼痛、麻木症状,甚至有可能造成瘫痪、死亡等不良后果。

因此,做牵引治医院完善相关检查,经过专业医生评估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牵引治疗。

4.少吃主食就能治好糖尿病?

流言:戒掉淀粉类食物、少吃果糖含量高的水果、不喝饮料、拒绝加工食品,就可以治好糖尿病。

真相: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有很多,大多情况下,病情的好转是饮食、运动、药物等多种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以此为由片面夸大某种特定方法的功效。

18世纪末,英国的约翰·罗洛医生率先注意到低碳水饮食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价值。他所倡导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模式”影响深远,让人们认识到高碳水饮食对于糖尿病的不利影响,但也是当前众多饮食误区的思想源头,比如“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随便吃菜不要紧”等等。

如果过度限制主食,长期不进食或极少进食碳水化合物,脂肪不得不过度提供热量,这对以葡萄糖供能为主的大脑和心肌代谢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高脂、高蛋白的过量摄入加重肝肾代谢负荷,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也有可能因此升高。

科学的糖尿病饮食模式并不是绝对、单一的,而是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口味、喜好等,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饮食,以健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继续享受喜爱的食物,而不能盲目追求某种饮食“特效”。

5.疫苗所含的铝佐剂会进入大脑,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流言:新冠疫苗不能打,因为疫苗中的铝佐剂纳米颗粒(AAN)不能被巨噬细胞(MF)酶消化,会穿过血脑屏障(BBB)传输到大脑造成损害,影响人体健康。

真相:诸如“纳米颗粒”“MF消化酶”之类的专业名词,配套英文简写,一般人第一眼看上去仿佛是专业机构出具的科学解读一般,然而,其中最基础的几个概念就错得离谱。

首先,疫苗使用的氢氧化铝(或者磷酸铝)颗粒直径一般在1-10μm,还远远达不到“纳米颗粒”的水平,因此本身就不存在这样的风险。其次,氢氧化铝根本不可能穿过血脑屏障,因为血脑屏障的孔径允许通过的分子直径上限通常只有1nm(1μm=nm),氢氧化铝颗粒别说过去,卡住都没戏。除此之外,在疫苗接种后,由于佐剂起吸附抗原的作用,因此只有极少量会进入到血液循环,但那点铝远低于可能造成风险的浓度,甚至还不如日常从蔬菜、水果中摄入的量。

铝佐剂已经用了几十年,科学家一直在密切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学流言榜上吊式健身竟能治疗颈椎病少